
供暖季将至,记者昨日(23日)获悉,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已督促各单位于10月31日前完成供热系统打压上水、冷态运行调试及入户巡检和热态调试,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供热系统11月1日具备供暖条件。对于医院、养老、科研院所等一些有特殊用热需求的场所,将提前开展热态调试。据了解,京能集团所属北京热力已针对集中投诉小区梳理出917项问题清单,月底前将全部整改完成。
917项集中投诉问题逐一“销号”
“您好!最近小区打压上水了,给您家检查一下暖气。”昨日,东三环南路嘉多丽园小区3号楼居民李女士家的门铃响起。身着蓝色工装的北京热力工作人员熟练地进行入户巡检。“您家暖气管道压力正常,排气也顺畅,要是发现跑冒滴漏,随时打我们的服务电话。”
随着供热季临近,北京热力的入户巡检工作已在全市范围内铺开。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背后,是长达数月的“冬病夏治”专项行动。北青报记者从北京热力获悉,上个供热季结束后,企业累计完成热力系统检修4万余项,维修管道约550公里,对“源、网、站、线、户”全链条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
“针对上一供热季的用户诉求工单,我们梳理出917项集中投诉问题,建立清单逐一‘销号’。”北京热力生产调度与监控中心主任梁言凯介绍,目前各项检修技改已进入冲刺阶段,月底前将完成全部问题整改。下一步将启动供热系统冷热调试,确保正式供热前设备“健康上岗”。
38座热力站进行“智慧”改造
在嘉多丽园小区锅炉房,北青报记者看到了供热系统的“智慧升级”。这座为594户居民、10.9万平方米供热面积服务的锅炉房,刚刚完成智慧化改造。
“过去调温全凭司炉工经验,手动拧阀门,往往居民家已经嫌冷或嫌热了,我们才反应过来。”北京热力朝阳第二分公司南磨房供热服务中心副主任胡江魏拿起一个“智能插座”解释道,改造后部分居民家中安装了这种设备,能实时采集室温并传输到智慧平台。“平台会根据室外气温和用户室温自动计算,在线下达调温指令,暖气片温度能精准控制,居民家室温波动会更小。”
据了解,今年北京热力计划对38座热力站及19座锅炉房进行智慧供热改造,通过数据远传和远程调控,推动供热调度从“人工经验”向“数字化智慧”转型。此外,服务端也将同步升级——本供热季客户服务小程序即将上线,整合工单办理、入户测温、隐患提示等功能,居民一键就能呼叫管家服务,大幅缩短工单处置时长。
应急保障同样“加码”。目前北京热力已组建15支应急抢险队伍,276名抢险人员全部到位待命。作为全市重要的供热保障企业,北京热力管理的市域内供热面积达3.76亿平方米,覆盖230万户热用户,包括536座锅炉房、2055公里一次管线和5350座热力站,将为今冬明春的城市温暖筑牢防线。
调整采暖期需符合一定条件
北青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2025—2026采暖季,全市城镇地区集中供热面积约10.7亿平方米,其中,居民7.01亿平方米,非居民3.69亿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锅炉(机)房7607座,备案供热单位1152家。
为做好启动供暖准备,本市已要求供热单位月底前完成供热系统调试。同时,运行服务人员全部到岗到位,并完成岗前安全教育、操作技能培训及考试。调试期间集中力量排查管网跑冒滴漏、系统平衡失调、末端不热等突出问题,主动、迅速解决用户室内采暖系统窝气、漏水等报修诉求,持续优化智能调控系统,加快室温监测设备调试上线。
根据《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本市采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等实际情况调整采暖期时间。不过,临时调整采暖期应符合一定的条件。早在2010年,本市就曾下发《北京市临时调整采暖期时间程序规定》,为“看天供暖”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定。预测法定采暖期前后的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或遭遇强降雪等可能对居民生活保暖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本市可以提前或延长供暖。
自10月以来,市城市管理委已与气象部门持续开展气象会商,并根据气象情况,适时加密气象会商频次。下一步,北京将按照程序,继续科学研判供暖时间。
提醒
供热试水打压期间需警惕跑冒滴漏
当前,本市正处于供热系统打压上水、冷态运行调试阶段。在此期间,市民需注意观察暖气片、管道接口等位置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如发现异常请及时报修。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试水打压是每个供热季前的例行工作,供热单位会依据工作安排对所管辖片区进行试水打压试验,通过向供热管道灌入凉水达到并保持工作压力,检查供热系统的运行情况。居民在家中听到散热器中有水声后,可以向供热单位报修,也可以自行通过排气阀排气的方式,将暖气管道内的空气放掉。
据悉,手动排气阀一般位于散热器侧面的顶部。放气时,需要利用工具慢慢旋转排气阀,听到有滋滋的排气声时立即停止旋转。排气完毕开始出水时,马上拧紧排气阀。
为了防止水溅出污损墙面,可事先用打孔的塑料瓶或盆、抹布等物品覆罩在排气阀处。如果不小心把排气阀拧了下来,系统中有分户关断阀的,应立即关闭阀门,并马上联系供热单位维修。
试水时,用户听到水流入散热器的声音后,应当注意观察散热器、管道接口处和管道阀门处的情况,查看是否有漏水或渗水的现象。如果发现漏水或渗水,应当立即关闭阀门,用厚毛巾、抹布等物品将漏点堵住并及时报修,即使出现轻微漏水也要及时报修,否则进入供热季后系统压力增加,容易造成供热设施爆裂,发生伤人损物的情况。
厨房和卫生间是最容易发生暖气漏水问题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水汽较多,供热管线更容易被腐蚀,尤其是供热系统立管与楼板的连接处,更需要多加观察。
今年对自家供热管道、散热器进行过改造、更换等施工行为的住户,试水时家中务必要留人。一旦发生供热管道、散热器泄漏没有及时发现,可能会给住户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对周边住户造成影响。如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应及时报修。
预报
未来10天京城无强降温天气
10月23日是霜降节气,北京白天的最高气温达到13℃。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未来10天,京城无强降温天气,前期气温略有回升。但10月26日、29日前后受弱冷空气影响气温会有小幅波动,其间平原地区平均气温为8℃至9℃,较常年同期(9.7℃)略偏低些。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这种冷的感觉,其实还是从10月17日寒潮来临之后开始的。从数据来看,10月中上旬前期京城的气温还是偏暖的,10月1日至16日北京平原地区平均气温为15.6℃,较常年同期(15.2℃)和去年同期(14.8℃)偏高。
而从寒潮到来之后,17日起气温显著下降,17日至20日平原地区平均气温降至8.4℃,明显低于常年同期(12.6℃)和去年同期(11.2℃)。其中,观象台24小时降温幅度达6.9℃,20日早晨观象台最低气温降至-0.5℃。到了21日至23日,气温呈现缓慢小幅回升趋势,平原地区最高气温回升至13℃左右,最低气温4℃左右。
为什么气温回升了一些大家还是没觉得太暖和?雷蕾表示,主要还是气温回升的幅度比较小,回升速度也慢,从体感上来说并不那么明显。“其实往年这时候冷空气也比较频繁,但只要一过去,气温就很快明显回升,大家也不会觉得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寒冷的状态。”雷蕾表示,这个季节处于秋冬交替之际,冷空气频繁也是常态,冷暖变化都很正常,但今年的回暖速度和幅度太弱确实对大家的体感影响比较大。
目前来看,本月底之前还有两次弱冷空气,气温会呈现小幅波动,预计11月初仍有弱冷空气影响,气象部门也将持续关注最新的天气变化,加强气温研判分析,及时更新预报。同时需要提醒大家,近期气温有小幅波动,体感偏冷,需注意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释疑
今年冬天是“超级冷冬”吗?
从全国范围来看,北方地区10月中下旬都经过了比较大的降温。关于“今年冬天气温很低,是个超级冷冬”的说法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那么,今年冬天会是冷冬吗?气温状况会如何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表示,国家标准《冷冬等级》和《暖冬等级》,对冷冬和暖冬给出了明确定义。根据定义,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简单来说,在气象界,冷暖冬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一个事后“认定概念”。
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判断,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一般而言,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尤为显著。
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如2020/2021年冬季。此外,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的影响,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结合海洋、冰雪、大气等监测预测信息进行综合研判。
章大全特别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大气环流减弱,受其影响,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服务
老人儿童穿衣并非越多越好
近期,不少市民感受到北京冷得有点“超前”,纷纷穿上了羽绒服。面对冷空气,如何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北京朝阳医院医生梅雪提醒,供暖期开始前的这段时间尤其需要注意防寒保暖,推荐采用“洋葱式穿搭”。尤其是老年人与儿童,穿衣并非越多越好,需避免因过度包裹而出汗着凉。
梅雪提醒,老人小孩别穿太多,因为这类人群代谢较慢,过度包裹容易出汗,反而增加感冒风险。建议比成年人多穿一件薄衣,以手脚不凉、后背无汗为合适标准。平时穿衣可遵循“洋葱式穿搭”,内层选透气吸汗的纯棉衣物,中层穿保暖性强的毛衣或抓绒衣,外层搭防风防水的外套。这样既能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增减,又能避免单穿厚衣闷汗着凉。重点部位别漏风,尤其是头部、颈部、腰部、脚踝是“抗寒薄弱区”。头部受凉易引发头痛,建议戴针织帽;颈部受凉可能诱发颈椎病,可搭一条薄围巾;脚部保暖可穿加绒短袜,避免穿露脚踝的鞋子。
梅雪提醒,降温是感冒、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必须做好预防。室内外温差大时,出门前提前10分钟穿好外套,避免突然暴露在冷空气中;回家后别急着脱衣服,等身体适应室内温度再慢慢减,减少发生感冒的概率。
出门可做好“过渡适应”,从温暖室内到寒冷室外前,先在门口站1至2分钟,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避免突然受凉引发头痛、鼻塞。进出空调房、地铁时,及时增减衣物;吃热饭喝热水时,别马上脱外套,防止冷热交替导致血管收缩紊乱,诱发不适。此外,冷空气会刺激呼吸道,出门戴口罩能减少干燥冷风对喉咙、鼻腔的伤害;手部暴露在外容易干裂,随身携带护手霜,洗手后及时涂抹。
(北京青年报)
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