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中医高松寿。从医50年,见过太多颈动脉斑块患者陷入困境.有的长期吃降脂药,血脂控制住了,但斑块依旧没变化;有的听说通血管的食疗方就盲目尝试,吃了半年连头晕的毛病都没缓解;还有的查出斑块后焦虑失眠,反而让血压跟着升高,形成恶性循环。每次接诊这类患者,我都想多说几句:颈动脉斑块不是“不治之症”,找对调理方向,就能慢慢稳住甚至改善。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临床常用的方子,不图任何好处,就想让被斑块困扰的老百姓,少走弯路、少受折腾,能明白中医是怎么从根上调理的。 前年接诊的患者林先生,是个开出租车的师傅,每天跑车10多个小时,饮食不规律,还爱抽点烟。体检时查出右侧颈动脉有斑块,大小1.5×4.2mm,还有轻度颈动脉狭窄,医生让他戒烟并吃他汀类药物。 可林先生烟没彻底戒掉,药吃了快一年,复查时斑块没缩小,反而总觉得左侧脑袋发麻,开车时偶尔会突然头晕,吓得他不敢再跑长途。经熟人介绍找到我时,他皱着眉说:“大夫,我这要是哪天开车时犯病,不光自己危险,还可能连累别人,您帮我想想办法!” 面诊发现其舌质暗红,舌底青筋明显,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详细询问得知他平时总觉得口苦、嗓子里黏糊糊的,大便偏黏滞,晚上躺下后总觉得胸口发闷,偶尔还会耳鸣 —— 这明显是“痰瘀互结、肝肾不足”的证型。之前只靠西药降脂,没解决痰浊瘀堵血管、肝肾亏虚不能濡养血管的问题,所以斑块没改善,还出现了头晕、发麻的症状。 根据他的情况开方:丹参、川芎、红花、瓜蒌、半夏、泽泻、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白芍、郁金。 林先生拿着方子看了半天,有点不确定:“大夫,这十一味药,真能帮我调斑块吗?我之前吃了那么多药都没效果。”我跟他说:“中医调病,关键是对准病根。你这斑块,一是血管里有痰浊瘀堵,二是肝肾亏虚没力气滋养血管,这方子就是一边清痰化瘀通血管,一边补肝肾养血管,双管齐下才能慢慢见效。” 结果怎么样呢?林先生按方服用25天后复诊,说口苦、嗓子发黏的感觉没了,脑袋发麻的次数少了,晚上胸口也不闷了;继续服用3个月,他彻底把烟戒了,大便也不黏滞了,耳鸣的毛病消失了,开车时再也没头晕过,复查时斑块缩小到1.0×3.0mm,狭窄程度也减轻了;最后巩固2个月,所有不适症状都没了,一年后随访,斑块稳定没再变大,血压、血脂也都在正常范围。 这张方子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中医认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多是“痰浊”和“瘀血”在血管里堆积,再加上“肝肾不足”,血管失去滋养、弹性变差,慢慢就形成了斑块。所以调理的关键在于“化痰逐瘀、补益肝肾、通络散结”。 方中:丹参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打散血管瘀血以改善血管内环境;川芎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既增强丹参活血效果,又缓解头晕、脑袋发麻;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助力打通血管瘀堵、畅通气血;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清除体内痰浊以缓解胸口发闷;半夏燥湿化痰,与瓜蒌搭配可更彻底化解血管内黏滞痰浊;泽泻利水渗湿,通过尿液排出多余湿浊,减少痰浊生成;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滋养血管以增强其弹性;枸杞子滋补肝肾,与何首乌搭配可强化补肝肾作用,同时改善耳鸣;女贞子滋补肝肾、清热明目,针对肝肾亏虚引发的虚火,缓解口苦、耳鸣;白芍养血柔肝,既能补血,又能柔化血管、避免僵硬;郁金行气活血、解郁止痛,疏通气机以让气血运行更顺,辅助其他药材发挥功效。 在实际诊疗中,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加减:如果患者血压偏高、头晕明显,可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如果患者血脂偏高、身体肥胖,可加山楂、荷叶消食化浊;如果患者睡眠差、容易烦躁,可加酸枣仁、合欢皮养心安神;如果患者气虚明显、容易疲劳,可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温馨提醒:文中提到的药方仅作为科普参考,中医调理颈动脉斑块,讲究“一人一方”,除了痰瘀互结、肝肾不足,还有气虚血瘀、肝郁痰凝等多种证型。具体用药必须由专业中医师结合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以及检查结果辨证制定,切勿自行抓药服用,以免不对症延误病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